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简报 >> 电影《张思德》观后感

平凡中彰显不平凡――观《张思德》有感

更新时间:2011-04-13点击次数:字号:T|T

 

我是噙着泪水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的。它是一个凡人的故事,可这个故事所展示的美德的力量却震撼人心。      张思德同志生于1915年4月19日,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韩家湾人,他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当过勤务兵、通信兵、警卫员,最高职位是个班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搞过生产,烧过木炭。生命历程中,他没有惊人的事迹,也没有动听的话语,普通,平常,像清凉山的草一样,我们注意不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张思德是不平凡的。毛主席评价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没有嘴巴”,“最大的缺点是做事不吭声”,“最大的优点还是做事不吭声”。 张思德是一个勤劳的人。送信累了一天,做完“梯子”,唱完歌,别人休息了,他还要摸黑打草鞋。不仅给他自己打,还给他的战友打。当我看到白子秀抱怨张思德晚上编草鞋打扰到他休息时,我很生气,为张思德感到委屈。可影片中的张思德不仅没有生气还体贴地移到窑洞外继续工作。他宽广的胸襟令我惭愧。 张思德是个兢兢业业的人。他坚守自己的岗位踏踏实实地做事。毛主席让他到车里挤一挤,外面站着又脏又累,他却说:“外面舒服,比里面透气”,憨厚又老实。 张思德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看老王纫不上针要帮忙,被老王拒绝后又把灯朝他那边挪。老王因不愿离开延安而绝食,张思德用他的理解和帮助安慰老人,像孝敬父亲一样孝敬这个年迈的战友,体谅老人的固执、孤僻、粗暴乃至误会。宋光明,皖南事变的遗孤,由于父母牺牲的刺激,孩子性格孤僻,经常一言不发,一向寡言的张思德变成了一个喋喋不休的人。他给孩子买糖吃,还特地请会说话的刘秉忠逗孩子说话。在他的感召下,宋光明终于敞开了心扉,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大人。张思德看到刘秉忠被捕时,以为刘秉忠被冤枉了,着急的语无伦次的替他求情。知道真相后,批评他,但是又努力地帮他挽回崩溃的爱情。平时一声不哼的他一次次的在刘秉忠爱人面前细数他以往的战斗功绩,描述得虽不够精彩但真诚,让她听得痛哭失声。从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灵魂。张思德的可贵之处就是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贡献。他的善良令人崇敬。 张思德是个脚踏实地的人。白子秀想上前线,他忍受不了后方的寂寞,满脑子建功立业的光辉梦想,。张思德安抚他说:“不管干啥子工作都要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很朴实的话,却也体现出他脚踏实地的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高尚品质。 张思德是个宽容大度的人。他没有说白子秀是逃兵,他觉得白子秀没有错。他把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还亲自下水把白子秀口琴捞上来,白子秀被张思德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渐渐平下躁动的心,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受,反正我自己在看到“白子秀不顾别人的阻拦,跪在地上号哭,不停地挖着挖着,双手流出殷红的鲜血”的画面时,我的内心震动,我控制不住地泪流满面。我在想,白子秀的内心是绝望的,他以前是很瞧不起张思德的,经过毁碳事件后,他才真正认识理解张思德,并从内心感激尊重他。但张思德却以那种方式那么快的消失在他的生命中。白子秀应该是遗憾、悔恨的吧! 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种。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我很赞同毛主席的话,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张思德是一个令人敬仰的人。 张思德同志是因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献身精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这种震撼力事来自心灵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张思德,以他的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张思德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作高尚”,他让我们领悟到“应当如何做人”。他向众人诠释着崇高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机电院 谈银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