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期(总第7期)
【编者按】2012年元旦、春节即将来临,根据中央、省关于做好节日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精神,现重申并提出要求,编发相关文章供大家学习。
 
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学校为加强节日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员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制止各种不正之风和奢侈浪费行为,确保度过一个文明祥和、清廉节俭的节日,根据省纪委《关于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加强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苏纪发[2011]31号)要求,现就“两节”期间的有关规定通知如下:
一、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促使全校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纪观念和廉洁自律从政意识。采取得力措施,加强治理防范,引导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新风正气,自觉抵制不良风气,防止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二、厉行勤俭节约,坚决制止各种奢侈浪费行为
全校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上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坚决防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现象,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相互送礼、相互宴请等拜年活动,坚决制止借岁末年初之际突击花钱和乱发钱物。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除学校组织的全校教职工活动、慰问外,不得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公车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减少各类茶话会、联欢会,削减一切不必要的开支。
三、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遵守有关规定和纪律
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上级规定,做廉洁自律的表率,严禁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金、礼品、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不得接受下属单位的礼金、礼品,不准到下属单位报销应由本人及其配偶、子女支付的个人费用。
四、关心群众生活,着力解决困难师生员工的实际问题 
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教职工谋利益,坚决防止损害教职工利益行为的发生。要关心群众疾苦,帮助教职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要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进一步形成帮扶困难师生的整体合力。要切实安排好教职工和节假日滞留学校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真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师生员工快乐平安过节。
五、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纪行为 
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校纪委、监察处等有关部门,节日期间要切实履行检查职能,对各类违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一旦发现违反规定者,要严肃查处,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追究责任。
 
年关,领导干部应过好廉洁关
春节即将到来,党员领导干部该如何度过这个“年关”,守好“廉关”,过一个廉洁、文明的春节,是摆在领导干部面前一个严肃问题。人们常说,“干部廉不廉,要看节和年”。年节关已成为考验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能否过好“廉关”的试金石。
    逢年过节,正常的往来无可厚非。一桌简单的饭菜,一壶沁脾的清茶,就可以沟通与亲朋的情感。一张温馨的贺卡,一束芳香的鲜花,完全能寄托对好友的祝福;而如今,一些请客送礼的意义已被扭曲,某些人在“礼金主义”信条的支配下,把春节当成了拉关系的机会,把正常的人际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得格外谨慎。
   也许有人会说,领导干部接受点儿吃请、收受点儿礼金,只要不出格、不过分,就无碍大局、不妨大事。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拿人的手软,吃人的嘴短,吃了不该吃的饭,拿了不该拿的东西,很容易在小利小惠前丢掉原则,甚至将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论语》曰:“吾日三省吾身”。逢年过节再细细研读这句话,别有一番感悟在其中,中国古人和后世贤达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是不是在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们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难道不能吗?逢年过节,推杯换盏,迎来送往,领导干部更应该日三省己身,看自己是不是保持了平时的道德修养,始终保持了廉洁。
   年关过好廉洁关,需要在平时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这是领导干部头脑清醒、政治坚定、作风严谨的前提,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才能在金钱面前不眼花,在酒色面前不犯浑。
   年关过好廉洁关,需要牢记自己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党员干部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言行举止或明或暗地处于别人的关注之中,年关之际更是如此。只有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坚持党的宗旨,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自觉遵守党的纪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塑造好自己的良好形象。
   年关过好廉洁关,还需要外力的制约。各地各单位应当实行行政问责和法律惩处零容忍,对顶风违纪、贪污受贿者,该砸饭碗的砸饭碗,该进牢房进牢房,不开任何绿灯。应当鼓励全社会对领导干部进行立体监督、举报,对监督、举报有功者进行重奖,搭建监管部门与民众联系的信息平台“直通车”,使见不得阳光的钱权交易和堕落干部无处躲、无处藏。
 
   点击2011年反腐倡廉关键词
     漫漫历史长河中,腐败与反腐败之间的较量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反腐倡廉,也历来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年终岁尾,记者对2011年反腐倡廉进行了梳理,从一系列关键词中可以看到我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也可以感受到从政府到民间与腐败现象的不懈较量。 
   严惩贪官 
   2011年1月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对外宣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敬礼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新年伊始,政府部门的一位高官被宣布查办,一时间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 
   一年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家盟,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省委统战部原部长宋晨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刘卓志等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等因涉嫌违纪违法问题被立案调查;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等被法办。 
    严厉惩处腐败高官,合民心、顺民意。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一系列腐败贪官被查处,说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反对腐败的坚定决心,说明我们反腐败的工作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对任何腐败分子,不管涉及谁,都要坚决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治理公车 
   2011年,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超编超标配备公务用车、违反规定换车借车、摊派款项购车、豪华装饰、公车私用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开展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一年来,公车治理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国党政机关共发现违规车辆17.26万辆。 
时至年底,有关部门发布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明确要求申报公务车目录的轿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同时,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细化了公务用车管理规定,并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公务用车社会化改革。 
   “车轮腐败”是人们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专家指出,顺应人民期待,加快公车改革,方能从源头上遏制车轮腐败。在这方面,仍需要探索经验,稳步推进。 
   剑指“三公” 
   2011年,对于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公务支出,国家出台系列举措旨在遏制“三公”消费: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要求中央预算部门率先晒出“三公”消费账单…… 
   6月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一个月后,中央90多个部门陆续公布了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情况和2011年预算情况。从部门数量上看,公布结果让人欣慰,但欲说还羞的公布历程、语焉不详的公布结果,让人们感到这距离真正的公开、透明还有很大距离。 
   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专家指出,下一步应该更多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保障“三公”经费公开,遏制“三公”乱消费。 
   防治“卡腐败” 
   当前,一些地区和部门利用购物卡进行公务消费、送礼行贿的风气愈演愈烈。2011年5月,国办转发央行等七部门制定的《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采取实名登记、限额发行、非现金购卡等措施向“卡腐败”宣战。 
   半年来,为防止规范管理工作走过场,监察部加大执纪执法力度,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央行制定《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向公众征求意见;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两次商业预付卡市场专项检查。 
   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对购物卡的规范管理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遭遇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困境。业内人士指出,购物卡市场环境的整治不是一日之功,既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更需要探索长效机制。 
   换届监督 
   从2011年开始,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以及地方各级人大、政府和政协将陆续展开换届工作。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干扰换届秩序等,是换届期间最容易发生的问题。 
   换届伊始,中纪委、中组部总结近年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实践经验,针对换届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明确把“5个严禁、17个不准”作为换届工作的“高压线”,作出“5个一律”的处理规定。4月11日,通报了山西省太原市原市长张某、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油洋乡干部严某违反换届纪律案件的查处情况。 
   从目前情况看,这一轮换届保持了风清气正。中组部最新民调结果显示,社会对换届风气的评价达82.06分。中组部有关负责人同时指出,换届尚未结束,对一些人“浑水摸鱼”的企图和行为必须始终保持警惕、坚持严厉查处。 
   网络反腐 
   2011年,在党和政府加大反腐力度的同时,网络进一步成为民间反腐的重要阵地。一年来,一批“问题官员”因“网”落马。 
   今年以来,湖北巡视组天价公款花费、中石化天价酒、昆明等地官员艳照门、毕节官员强奸女教师等一系列的热点事件,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下,涉案当事人被立案查处,受到了党纪政纪乃至司法的处分。 
   网络反腐从虚拟空间落脚现实,对一些官员的行为形成无形的监督。这种监督形式已经得到很多地方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视,并纳入反腐实际行动和机制中。 
   有关专家指出,网络为反腐败提供了公众参与的平台,但与网民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如何运用网络实现良性依法监督,是纪检监察部门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官员问责 
   2011年,我国加大了对违纪违规官员的问责力度。与此同时,问责官员的悄悄复出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9月上旬,监察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国务院纠风办通报了对今年上半年6起强制拆迁致人伤亡案件的调查处理情况,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行政问责57人,其中副省级1人,市厅级4人,县处级20人。对于“问题乳粉”、重大火灾等一系列安全事故,有关责任人员也受到了严肃处理。 
   时值年末,江西宜昌被问责官员悄然复出、湖南省株洲引咎辞职官员仍“原地做官”等新闻又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在强化行政问责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问责制度,已经成为公众的迫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