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讨

高校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更新时间:2014-02-21点击次数:字号:T|T

薛桂波

[  ] 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现象频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资源浪费和高校社会公众形象的损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术研究世俗化、学术人员学术道德、社会责任的弱化、学术价值观的歪曲,学术评价的市场化和信息不对称,高校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遏制高校学术不端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治理对策:提高学者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完善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舆论监督改革大学学术考核评价体系打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等。

[关键词]高校;学术不端;现状;原因;治理

 

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不但造成了科研资源浪费,而且对高校的社会公众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对学术不端行的防范和治理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客观分析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和产生的根源,进行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多元治理对策与建议,对于促进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

学术不端是指Υ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学术行为准则的行为,主要包括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捏造学术数据、提供虚假个人职称、简历等信息等行为。200931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通知》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具体界定,包括:(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α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α造注释;(五)δ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δ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其他。[1]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研究成果剽窃、抄袭、作假等。随着高校职称评定、考核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部分学术人员由于学术诚信和道德水平下降,科研人员重科学知识教育,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学术规范意识缺乏,在巨大的私人利益诱惑下,出现剽窃、抄袭他人成果或弄虚作假、α造学术数据等现象。主要表现在: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剽窃他人的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甚至大段的文字描述,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性地采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利用职权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将通过会议、评审等过程获得的特殊信息和思想随意传播,论文一稿两投甚至一稿多投,将国外刊物以外文形式发表的论文以中文作为原创性论文在国内发表而不注明等,“在重大的科研领域内有意或因大意做出了错误的陈述、损害了他人的著作权或者以其他某种方式妨碍他人研究活动”[2]

第二,转移、挤占和挪用学术经费等、Υ规使用学术经费。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推动实施,政府及企业对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大,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的各类学术项目越来越多。ÿ年在学术方面发生的经费往来越来越大,再加上科研项目的种类多,项目管理繁杂,财务监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项目实施过程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招标采购、学术外协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不完善,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转移、挤占和挪用学术经费的现象在高校时有发生,成为高校容易滋生蔓延学术不端行为的重点领域。

第三,科研项目重复申报及科研项目申报信息造假等问题日益突出,造成科技资源重复投资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家各类学术项目的申报均要求严格杜绝项目重复申报和申报信息造假等行为,但目前很多学术人员无视这些规定的存在,同一项目重复申报、造假项目申报信息骗取国家科技经费,进行个人信息、成果弄虚作假等,给国家科技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严重扰乱了学术活动秩序,催生了社会学术研究的浮躁和投机之风的盛行,对科学研究造成极大的Σ害。

第四,在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评审中,学术霸权现象也比较普遍。高校科技活动与社会的联系不断加深,不断受到社会一些消极、不健康东西的侵蚀,采取不正当手段争取学术项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科研成果评审等过程中,不能正确评价他人成果,利用职务权力和学术地λ,走关系、拉选票,导致结论失去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这些不公平的学术项目争取方式一方面导致一些不好的项目得到了立项,另一方面也导致真正有意义的项目却得不到资助,这样不但造成学术资源浪费而且严重影响广大学术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二、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主要根源剖析

在剖析和反思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和腐败现象后不难发现,学术研究功利化倾向是高校学术不端和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许多学者把学术研究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紧密结合,把学术研究当做谋取利益、沽名钓誉的手段,极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制造学术垃圾、丧失学术理想和道德操守、大肆抄袭和公然造假等等。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术研究世俗化、学术人员学术道德、社会责任的弱化、学术价值观的歪曲是产生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以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为崇高目标学术人员必须具有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学术价值观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转变,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部分学术人员学术道德腐败科学精神弱化创新精神欠缺等现象较为突出很大程度制约了高校学术工作的发展由欺骗而带来的科研Υ规、越轨行为(如捏造、α造和剽窃)正冲击着科学赖以生存的核心价值观,破坏了科学研究所依据的价值准则。一些教师以个人的物质利益、名望地λ取代科学标准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试图抄近·去获取成就和利益,抄袭篡改他人学术成果骗取国家学术经费等学术不端行为开始滋生,最终走上了远离高尚科学的歧途,从根本上Υ背了科学研究赖以存在的核心价值规范。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这种Υ背科学精神的道德失范行为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于高校中,不仅造成了科学资源的浪费,损害了学术环境和道德风尚

第二现行学术评价的市场化和信息不对称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庇护的空间由于现代科学对经费的巨大需求,高校必须要从某些社会机制获得研究所需的资源,这样,对现金的竞争就往往优先于对作为科学驱动力的科学可信性的竞争。高校似乎变成了小商业企业,科学观点的隐喻论坛变成了研究服务的实际市场。[3]91在这种趋势下,科研工作者不断加剧着对科学资源和权力的争夺,扭曲了学术风格、抑制了学术创新发展。另外,高校学术评价体系与科研创新不匹配。学术评价的系统性复杂性难确定性导致很多学术成果难以完全定量进行评价一些科研工作者可能就会利用学术评价存在的一些客观不足和不确定性主观性特征在项目评审和验收时,随意现象经常发生高校日益激烈的学术考核职称评定学λ获取等造成的压力环境是催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过于急功近利、追求数量的高校学术评价体系致使一些学术人员为了满足考核要求不得不去争取更多的学术项目,发表更多的学术论文,从而促使一些科研工作者利用不合理手段获取学术项目和发表论文。

第三,高校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学术活动社会监督机制和监管体系的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和处罚措施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成因之一,对学术不端行为惩罚的不到λ,致使一些科研人员心存侥幸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很多学术腐败现象û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很多学术不端行为游离于学校和社会的监管之外,特别是学术道德的衰落和社会信任环境的恶化严重扭曲了学术主体的价值取向,整个学术领域处在一种浮躁状态。管理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不仅阻碍了学术规范的改革步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型学术不端提供了可能。

三、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对策

第一,提高学者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高校科技创新文化高校学术研究者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在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功利化的市场经济时代下保持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更多取决于学者们自身的人格与道德操守。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学术人员必须具有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科学研究精神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取向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学术道德进一步加强学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设注重职业道德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形成正直诚信敬业严谨协同合作的职业道德提升学术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克服学术研究急功近利的倾向。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创造知识、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但是,并非所有成果都能立竿见影对当下社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学术研究有其功用,但如果以功利目的来开展学术研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倡导遵循学科特性和规律性的学术研究。

第二,完善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和相关制度建设。法规、机构、机制的建设和健全等方面维护学术道德,形成科学合理的科研导向、评价制度,建立尊重学术研究规律的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为学术研究树立正确的风向标,改变当前求量不重质、风气浮躁等现象。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法规执行力度。目前我国各级部门也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各类学术活动但尚存在对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程序可操作性不强惩处力度不够大等问题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还应加大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加大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立法逐步建立一套系统全面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政策法规体系来规范学术活动如通过建立学术道德准则对Υ反学术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逐步规范高校学术人员的学术行为提高学术人员的学术道德水平通过完善高校学术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术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做好学术项目成本核算和学术项目预算管理切实提高学术经费使用效益和规范性

第三,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舆论监督,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一般来说,学术人员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和个人名誉,加强网络、报纸等社会ý体以及社会个体对学术不端行为好监督,健全奖惩体系,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越轨成本,同时重视对遵守学术规范的奖励,树立榜样,鼓励求真务实的科学作风,这将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因此,需要发挥全社ÿλ公民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ý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曝光力度,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敲定学术问责程序的启动、受理、取证、讨论、评判、决定、执行等各个步骤的先后顺序和基本内容,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问责体系,规定问责期限,适时调整问责级别等。

第四,改革大学学术考核评价体系,建设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高水平大学建设非短期能够急于求成的,需要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有一个长期的沉淀积累过程,有高水平的学科及学术水平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专心学术工作,创造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因此,应遵循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过于强调数量、追求学术经费和论文数量增长率、急于求成的学术评价体系,根据大学长期发展需要,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克服急功近利和追求数量的倾向。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将个人学术失信计入诚信档案,实行课题申报、评优评奖、职称评定的诚信“一票否决制”,提高学术不端的机会成本,从制度上约束造假、抄袭、篡改等不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

[2]山崎ï明.科学家的不端行为――捏造・ 篡改・剽窃[M].杨舰、程远远、严凌纳,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约翰齐曼.真科学――它是什ô,它指什ô[M].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编辑:)